孔子居处观的学术价值在孔子与孔门弟子的儒家视域中,居处不仅是日常生活所必需,而且是对仁的展示与践行,也是君子品质的修养路径,这种居处观对后世儒家影响深远。
《说文解字·牛部》解物为万物也。阳明的良知本体学说则进一步建立了物与心更为紧密的联系,良知和物互为规定,并非否认物的实然存在。
王畿在《致知议略》中说:觉是性体,良知即是天命之性。良知本自生生(参见同上)。而灵虚昭察之中,复求所谓条理,则亦非所谓天理也。束景南,2017年:《王阳明年谱长编》,上海古籍出版社。意之所在即是物,决定了意与物不能分开,若诚意、格物相分离不可能有真正的诚意和格物的工夫。
兄之格物训云:正念头也。物与我互相含摄又彼此成就,进而天地万物一体。法家以唯意志论方法建构起来的设之于官府之法,在黄老学派理论逻辑中变成了体现客观规律的法,王的立法意志也不能不受作为客观规律之道的根本制约。
如果人们达到了这种修行的政治道德要求,那么他们也就处在了政治的理想状态,政治在儒家视域下就是圣人道德从一人开始而及于一切人的过程。黄老学派虽然在政治伦理上主张爱民,提倡人的德行,但它并不是站在纯正儒家立场上,从而也就并不试图将政治建立在仁爱的基础上,也并不以实现人与人之间普遍无私的爱为政治的根本目的,而是站在了治国理政的角度上来考虑统治者的德行修养及其对民的仁爱问题,即黄老学派主要考虑的爱民及德行等都主要局限于统治者有天下的需要,德积者昌,[殃]积者亡。黄老道家提供的统治策略具有较为广泛的国家体制方面的适用范围,在国家治理的政治伦理思想上,具有普遍性的参考价值与启发意义。人类在国家治理中的尊法态度,在根本上取决于作为法之源头的道。
黄老学派的德行及爱民,在根本上就是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爱,它虽然吸纳了儒家关于统治者之德行修养及爱民有责的思想,但又在叙述中不无工具理性的考虑,将德行及爱民充作有效的驭民及统治手段,从昌与亡的角度考 虑德积即是如此。法家无为而治主要是强调君无为而臣有为的理想,它在实质上不过是一种驭臣之术,且仅限于君主的无为,从政治机器的 整体运行来看,法家在政治上是主张积极有为地进行主动治理。
法由此而融入到了道家之中,成为道家化了的法,并由此而与三晋法家之法产生了根本的区别。所谓无为,在黄老学派理论中并不排斥以道为基础的法的供给,主要是针对政令而言,核心意思无非是要强调国家治理者在国法之外,尽可能减少政令供给。一、道法儒融合:黄老学派政治伦理思想的理论特点黄老学派虽然在总体上以道家为根基,并保持着道家思想的基本框架,但在思想的内容及理论宗旨上已经表现出较大程度的学派融合特点,比较明显地将道家、法家及儒家的思想内容综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理论逻辑大致完整及学派特色较为明显的内容体系。所谓圣[人]举事也,阖[合]于天地,顺于民,羊[祥]于鬼神,使民同利,万夫赖之。
但治国与建国又毕竟是两件不同的大事,国家建构的过程及结果优良未必就会有稳定高效的治理,从秦国到秦朝的历史事实足以说明之,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王朝在制度设计上有建树,在治理上失败了。这个内容体系兼顾了诸侯国的国中之家与家上之国,不仅比较恰当地排列了国家所要求的道德与家族所要求的道德的序列,而且也在内容上使国家所要 求的政治道德与家族所要求的政治道德结合和融合起来,既是忠孝兼顾,也是忠孝相融。齐国稷下学宫《管子》有部分篇目属于黄老学派,彰显了道、儒与法的结合,凸显了黄老学派的综合性特征。有的学派虽然也并不是完全没有考虑过国家建构的问题,但主要是考虑了国家该如何进行有效的治理,较多地从统治策略的选择上思考问题。
与无所不在的道相比,人类在行政策略及政策供给上的积极意志却必须自觉地予以遏制,奉行无为而治的宗旨。另一方面,人作为宇宙万物之一,也有着自己的规律性之道,以合乎人类自身之规律性的道的方式, 处理人类自身的问题,才能有合适的方式与妥善的结果。
所谓修行的政治道德,就是指政治道德的内容聚焦于将社会个体修炼为圣人,至少也是将社会个体修炼为君子,任何人都可以在道德内容上达到圣人或君子的要求,任何人都应该在道德内容上达到圣人或君子的要求。在将宇宙万物的唯物化理解上,黄老学派虽然比较多地受到了庄子气论的内容影响,但在理论诉求上,黄老则更接近于《老子》以道治国的倾向,只不过黄老学派在政治理想上并不推崇返璞归真以至于小国寡民的归于无治的自然,而只主张在尊重客观之道的规律性内容的基础上,尽量不妄为,而务求要上知天时,下知地利,中知人事。
道家 黄老学派广义上属于道家,但又与老子、庄子等原始道家不同,它在思想上兼容了儒家及法家等学派的观点,将道家世界观及方法论运用到了对治国理政的分析中,在内容上扩展了道家传统内容,提出了一套独立的治国理政主张,其政治伦理思想既具有融合多个学派的痕迹,吸收了法、儒、阴阳、墨、名等家的某些思想,又具有理论上的内在统一性,相对于庄子追求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融为一体的理想人格,达到莫之夭阏者的逍遥。先秦儒家关于道德的论述往往被后世推崇为一种典范性的话语,其在前秦之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里始终居于压倒 性的优势地位在基层社区,荀学宣讲、流动讲堂等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课堂。楚国与其他诸国相比,领土最为广阔,而兰陵曾为鲁国次室邑,兰陵令一职非同小可。这四句成语,均出自《荀子》一书,基本可以涵盖荀子思想的核心价值。荀学具有学术批判精神,具备兼容并包的意识,体现了战国百家争鸣走向学术交融的历史趋势。
荀子隆礼重法思想对基层社会治理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荀子三次往返齐国,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先后经历了齐湣王、齐襄王、齐王建三任国君。
谭嗣同在《仁学》中说: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荀子在中国历史之地位如亚里士多德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笃实似之。
它的存在,曾为当时百家争鸣开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更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文化的繁荣。荀子离任后在兰陵度过他的余生,终老葬于斯地。
而功不可没的领军人物,当属一代后圣荀子。被称为古籍版ChatGPT的智能工具,为何取名荀子?研发团队表示,荀子不仅是先秦伟大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散文家,也是语言学理论阐述的开拓者,如此命名是纪念这位语言学先驱。至荀卿而儒家壁垒,始又一新。隆礼重法在《荀子》诸多篇章中多有表述,《荀子·君道篇》中有法者,治之端也。
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派的思想和理论,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推动了儒家思想在战国末期的发展进程,也影响到了秦汉及汉以后的思想统治体系。西汉文学家刘向说:兰陵多善为学,盖以荀卿也。
就在不久前,第六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获奖项目名单公布,新时代荀子文化传承发展的兰陵实践成功入选。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今在荀子当年施政立说之地兰陵(现临沂市兰陵县),随机攀谈的路人,大多能随口引用荀子的名句。
一荀子名况,字卿,出身于贵族王室,战国末期赵国人。隆礼重法,礼法并重,相互作用,礼为根本,法为补充,法是不得已而为之。
荀子隆礼重法的理念,是秦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更成为两汉及之后历代王朝治国理政的方略。《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为荀子自己所写。荀子隆礼重法劝学修身的治国方略,曾在与之有着不解之缘的楚国兰陵得以运用和实践。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荀子青少年时代就学有所成,曾三进三出齐国稷下学宫,三次出任学宫祭酒,被推崇为最为老师。
隆礼重法则是荀子最重要的治国理念之一。法制,是治理国家的开端。
而在当代中国社会治理进程中,仍具有时代意义和影响力。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提到:故稷下扇其清风,兰陵郁其茂俗。
在荀子思想重要的形成、实践和传承地兰陵县,提取其思想要义,创设镇、村两级隆礼重法调解室66处,把荀子的和合观注入三联+三访+三治工作机制,情法理并重集中化解矛盾纠纷。这一智能工具是包含《四库全书》在内的古籍文献超20亿字大型语料库,具备自然语言理解、自动翻译、自动标引等功能。